
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,现有毛南族群众1.3万余人,占全乡总人口的97.8%专业配资平台,因其独特的民俗民风,让其展现了浓厚的毛南族文化底蕴。
村寨依山而建、临水聚族而居。走进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,池塘边绿树掩映,知了声此起彼伏,农家庭院紧紧相依,青砖黛瓦整齐有序……这个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毛南族聚居地,正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蓬勃的发展活力,向世人展示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硕成果。
近年来,卡蒲毛南族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,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、发展特色产业、传承民族文化,让这个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独特“议榔”:毛南族传统智慧的现代治理创新
“小事要议榔,大事更要议榔。”在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,这是群众处理事务的基本准则。村党总支书记石仕凯站在交懂寨毛南族风情园文化长廊里,向记者介绍这项延续数百年的传统自治方式——“议榔”。
“议榔”起源于明末清初,是毛南族村寨议事的重要形式。过去,寨老召集村民在村口古树下共商要事。如今,这一古老传统在与现代基层治理理念的融合中焕发新生。
展开剩余85%“我们将‘议榔’传统与基层治理相结合,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。”石仕凯表示,“通过这种方式,不仅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,让村民‘富口袋’,更注重精神文化建设,让大家‘富脑袋’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”
而卡蒲毛南族乡创新推出的“小板凳”工作机制,则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深度融合。该机制以“小板凳+微课堂”“小板凳+共话会”“小板凳+文明岗”等为抓手,听民声、问民计、解民忧,让群众的大小事一一找到“落脚处”,把烦心事变为安心事、揪心事变成顺心事,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。
“过去召集会议常常需要反复催促,现在大家一看到我们拎着小板凳,就知道是来办实事了。”石仕凯笑着说,“今年通过‘板凳会’已解决50余件群众实事,办结率达到100%。”
亮寨村村民杨波的经历就是生动例证。他曾因邻居倾倒垃圾问题长期争执不休,经过几场“板凳会”,干部们分头倾听,再邀请双方坐下来沟通,几条小板凳竟化解了多年积怨。
“干部来了三四次,第一次大家吵得不可开交,第二次闷着头不说话,第三次终于解开了心结。”杨波感慨道,“就是这个小板凳,化解了我们两家的矛盾。”
田埂边、院坝头、农户家,板凳一摆就是流动议事点。这个简单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,截至目前,全乡已召开“板凳议事会”90余场,收集意见280条,解决问题70个。垃圾清运量下降30%,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0%,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62%。
卡蒲毛南族乡党委副书记刘忠练说:“小板凳坐下去,坐掉的是官气,是形式主义;坐稳的是民心,是共建共治的基础。让‘议榔’传统焕发新生,实现了政府倡导与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,共同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等问题。”
打猴鼓舞:毛南族文化瑰宝绽放新时代光彩
卡蒲毛南族乡是“打猴鼓舞”这一民族艺术的发源地,享有“猴鼓舞艺术之乡”的美誉。近年来,卡蒲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,依托校园文化特色,坚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打猴鼓舞”融入日常教育教学,走出了一条教体融合、文化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“打猴鼓舞”作为毛南族独有的民间舞蹈,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,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自2016年起,卡蒲小学积极开展“打猴鼓舞”的校园传承与创新实践。学校精心编排了一套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课间操形式的“打猴鼓舞”,纳入每日大课间活动,实现一至六年级学生全覆盖。从入学伊始,孩子们便在律动中接触、学习这一民族瑰宝,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。此外,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打猴鼓舞少儿艺术团,利用每周五课后时间,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系统训练,并特邀校外非遗传承人进校指导,确保技艺传授的原真性与专业性。
卡蒲小学校长石佩威说:“学校将继续深化教体融合、文化育人的路径,让‘打猴鼓舞’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新生。教师不仅是在培养舞蹈的继承者,更是在塑造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一代。希望这份文化自信与民族记忆,能伴随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,卡蒲小学注重以文化人、以艺养德。学生们通过学习“打猴鼓舞”,不仅锻炼了身体,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。
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中国天眼景区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,牙舟陶、毛南族“打猴鼓舞”等特色文化项目也走进景区,实现了天文科技与人文传统的有机融合。游客在感受宇宙奥秘的同时,也能沉浸式体验平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。
“为自己能展示毛南族文化而感到骄傲。今后我会更加努力,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了解并喜欢上我们的民族艺术。”卡蒲小学六年级学生石灵鑫说道。
孩子们用质朴而富有张力的舞姿,将毛南族豪迈乐观的民族性格与淳朴民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来自山东的游客吕红成感慨道:“来贵州之前就听说这里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,亲眼看到孩子们身穿民族服装、灵动起舞的场面,还是非常震撼,太有意义了!”
当毛南族的“打猴鼓舞”在校园中跃动、在景区中展演,它不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,更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情感、增进文化理解互鉴的桥梁。孩子们在舞蹈中跳出了自信,更跳出了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切认同。
毛南布艺:一针一线绣出民族文化的市场之路
今年6月4日至9日,第三届“小红村大会”(植染大地艺术节暨产业创新大会)在浙江安吉启幕。卡蒲毛南族乡的“毛南布艺”凭借精湛的民族刺绣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功入围“小红村”盛会参展名单,在浙江安吉的植染艺术盛会上惊艳亮相。
这些以本地种植的蓝靛、茜草等天然植物为染料的毛南刺绣作品,将毛南族“万物有灵”的生态观,以及花、鸟、虫、鱼、龙、凤、狮等自然元素融入布料设计中,一针一线皆藏着平塘喀斯特山水的灵秀,不仅传承着古老图案的精髓,更绣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与现代市场融合的新路径。
在卡蒲毛南族非遗传承手工坊的展示区内,服饰、手包、香包、玩偶摆件等民间艺术品琳琅满目,构筑了一个充满毛南族文化气息的绣品世界。作坊里,20余名毛南绣娘正专注地飞针走线,将轻奢风格的配线与传统刺绣技艺完美融合。
“以前的产品不太实用,现在我们的创新设计既时尚又受欢迎,甚至卖到了国外,让我们特别自豪。”毛南绣娘黎泽英的一番话,道出了传统工艺焕发新生的喜悦。
这一转变得益于卡蒲毛南族乡在非遗传承市场化方面的积极探索。2021年,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章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打造毛南非遗传承工坊,搭建起集文化交流、技艺传承和创新开发于一体的平台。
同时,创新推行“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逐步形成了“户有作坊、村有产业、乡有特色”的发展格局,让越来越多的毛南族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。
“我们这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参与制作,因为都是手上的轻巧活计。”毛南族群众袁雪告诉记者。这种灵活就业方式,既保留了传统手艺,又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
为提升毛南绣品的市场竞争力,工坊定期对绣娘进行涵盖技艺提升、审美培养、织绣技法、扎染工艺、配线配色等方面系统培训。
毛南非遗工坊文化传承人石金莲介绍:“通过培训激发绣娘的创新能力,在传承土布织纺技艺的同时,提升整体审美水平,让传统工艺更好地与市场接轨。如今,工坊创新开发的十二生肖等系列产品,不仅畅销北上广深,更走向了国际市场。”
除了开拓国际市场,卡蒲毛南族乡还着力打造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,将毛南族风情园、文化纪念馆、手工实践等资源有机整合,让千年传统习俗如史诗般生动呈现。研学者们在这里不仅能丰富知识储备,更能亲身感受独特的毛南族文化和工艺精神。
卡蒲毛南族乡副乡长李自飞表示:“我们将继续发挥区域民族特色和手工技艺优势,打造成集展示、创新、研学、旅游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型平台,推动毛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让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”
从深闺中的传统手艺到走向国际的时尚产品,毛南布艺用一针一线绣出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图景,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。
卡蒲毛南族乡的生动实践专业配资平台,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精彩缩影。如今,卡蒲毛南族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在基层治理中凝聚团结、在文化传承中深化团结、在产业发展中巩固团结,最终凝聚成促进乡村振兴、迈向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,为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崭新篇章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智慧。
发布于:贵州省弘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